山東綠風農業集團有限公司
電話:0543-5079866
0543-2252388
傳真:0543-5079855
0543-2252377
手機:13954383887
聯系人:崔經理
地址:山東省無棣縣西城工業園榮昌路56號
濟 麥 22 號
濟麥22號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超高產、廣適、優質中筋小麥新品種,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別通過山東省和國家審定,審定編號分別為魯農審2006050和國審麥2006018。2006年7月由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保護公告,公告號:CNA003015E。其突出特點是產量潛力大、適應性廣、抗逆性強。
特征特性 冬性,中熟,幼苗半匍匐,分蘗性強,成穗率高,畝成穗多。紡錘型穗,長芒、白殼、白粒,籽粒飽滿、硬質。株型緊湊,葉片較小、上沖,株高70~75厘米,莖桿彈性好,抗倒伏能力強,綜合抗病性好,落黃佳。畝穗數40~45萬,穗粒數36粒,千粒重43.6克。2005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,白粉病免疫。
產量表現 2004年在山東省高肥乙組區試中平均畝產530.94公斤,校對照魯麥14增產8.98%,居第一位;2005年平均畝產542.68公斤,較對照增產12.59%。2005年在黃淮北片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517.06公斤,比對照品種石4185增產5.03%,居首位;2006年黃淮北片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9.1公斤,比對照石4185增產4.3%,增產顯著。在山東省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517.24公斤,比對照增產4.05%。2006年6月,山東省科技廳和農業廳聯合組織的專家組,在兗州進行實打驗收,實收面積4.56畝,平均單產727.43公斤,創造了歷年來實打驗收面積最大、產量最高的記錄。
品質狀況 容重807g∕L,蛋白質含量12.2%,濕面筋含量31.4%,吸水率57.8%,形成時間3.0min,穩定時間3.3min,屬優質中筋小麥。
栽培要點 該品種在山東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及周邊省份土地肥沃、水澆條件良好的中高產地塊均可種植。適宜播期為平均氣溫18—16℃,畝基本苗8—12萬,播深3—4厘米。澆足冬水,返青劃鋤、鎮壓。拔節期重追肥,澆足水。挑旗至灌漿中期澆足水,酌情追肥。及時防治病蟲害,適時收獲。
臨 麥 2 號
審定編號 魯農審字[2004]021號
品種來源 以魯麥23為母本,臨90-15為父本有性雜交,系統選育而成。
特征特性 半冬性,幼苗半直立。區域試驗結果平均:生育期241天,比對照晚熟1天,熟相中等;株高78.6厘米,畝最大分蘗97.1萬個,畝有效穗35.5萬穗,分蘗成穗率中等,穗粒數43.8粒,千粒重44.2克,容重769.3克/升;株型緊湊,莖稈粗壯,抗倒伏,葉色中綠,穗棍棒形,長芒、白殼、白粒,籽粒飽滿度較好,半硬質,有黑胚現象。2003-2004 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結果:中感條銹病,中感至高感葉銹病,感白粉病和紋枯病。2003-2004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(哈爾濱)測試:粗蛋白含量(干基)14.14%、濕面筋32.0%、出粉率70%、沉降值20.3毫升、面粉白度94.7(aacc測試法)、吸水率57.1%、形成時間2.0分鐘、穩定時間0.8分鐘、軟化度248FU。
產量表現 該品種2002-2004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甲組區域試驗,兩年平均畝產549.93公斤,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12.38%;2003-2004年進行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510.11公斤,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9.24%。
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播期10月5日至10日,每畝基本苗14-16萬,施足基肥,足墑播種,澆好澆足越冬水。春季及時劃鋤,起身至拔節期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5-20公斤,及時防治病蟲害。蠟熟至完熟期及時收獲。
適宜范圍 在全省高肥水地塊推廣種植。
泰 農 18
審定編號 魯農審2008056號
育種者 泰安市泰山區瑞豐作物育種研究所、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。
品種來源 常規品種。萊州137為母本,煙369-7為父本雜交,系統選育而成。
特征特性 半冬性,幼苗半直立。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:生育期238天,比濰麥8號早熟1天;株高73.7厘米,葉片上舉,抗倒性較好,熟相一般;畝最大分蘗83.8萬,畝有效穗32.9萬,分蘗成穗率39.2%;穗型長方,穗粒數43.6粒,千粒重40.8克,容重795.4克∕升;長芒、白殼、白粒,籽粒較飽滿、半硬質。2008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結果:中抗赤霉病,中感白粉病和紋枯病,高感條銹病和葉銹病。2007~2008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(泰安)測試:籽粒蛋白質含量12.3%、濕面筋30.4%、沉淀值33.1ml、吸水率59.7ml∕100克、穩定時間6.2min,面粉白度77.3。
產量表現 該品種參加了2006~2008年山東省小麥品種高肥組區域試驗,兩年平均畝產572.56公斤,比對照品種濰麥8號增產8.64%;2007~2008年高肥組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570.57公斤,比對照品種濰麥8號增產8.25%。
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播期10月1~10日,適宜播量每畝基本苗15~18萬。
審定意見 在全省高肥水地塊種植利用。
魯麥23號(原代號濱洲89-2)
1996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。
審定編號 魯種審字第0201號
特征特性 冬性,抗寒性能強。分蘗成穗率低,熟期比魯麥14號晚2天。穗型紡錘,穗大粒多,穗粒數44粒左右,千粒重46.5克,長芒,白殼,白粒,株高88厘米。稈硬抗倒??共⌒澡b定:對條,葉銹病主要流行小種中感,對白粉病中抗。
產量表現 1993-1995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甲組區域試驗,兩年區試平均畝產466.93公斤,產量相當于對照魯麥14號。1994-199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1.17公斤,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3.91%。兩年區試畝產500公斤以上的11個點次中,平均畝產521.80公斤,比對照增產3.46%。具有畝產500-600公斤的產量潛力。
栽培要點 適宜播期10月5-15日,每畝基本苗13-18萬。深耕打破犁底層,施足基肥,重施拔節肥。及時防治病蟲害,適時收獲。該品種不耐瘠薄,對肥水要求高。
適宜范圍 魯北、魯西北地區畝產500公斤以上的高產地塊推廣種植。